参观老舍故居之后
摘要:北京时间20191122关于【参观老舍故居之后】的具体情况和说明,让www.dplus123.com新闻频道的以图文形式为您慢慢道来。
杂文家王二路先生
[ 本期推介杂文家]
王二路,男,中共党员,退休干部。1953年9月23日出生。
出身农民农家,青年从戎参军,中年供职政界,一直喜好写作。
现为河北省杂文学会会员、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、自由撰稿人等。截至目前,创作诗文约5000篇(首);在省以上报刊公开发表3000多篇(首);并有许多作品被国内的各大网站转载;同时,已编写出版9本专著:
①个人作品集《直笔春秋》(2003年6月,中国戏剧出版社);
②评论集《杂坛翘楚》(2004年5月,中国文联出版社);
③个人作品续集《闲聊漫侃》(2004年12月,远方出版社);
④抗日英雄人物传记《赵一曼的故事》(2006年9月,中国社会出版社);
⑤诗歌集《燕赵英杰颂》(2007年4月,新华出版社);
⑥人物传记《诗人刘章》(2008年1月,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);
⑦个人诗歌集《诗海泛舟》(2008年6月,中国文联出版社);
⑧个人作品第三集《灯下偶拾》(2009年4月,新华出版社出版);
⑨个人作品第四集《情深铭心 乡愁萦怀》(2019年2月,南京蓝鲸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印制出版)。
另外,与人合作或参与出书近30部。
写作中荣获各种奖励一百余项,家庭被评为“河北省首届十佳书香家庭”、“全国首届书香之家”。文/王二路
青岛的“老舍故居”仰慕已久,那里是《骆驼祥子》的诞生地。故此,心目中总觉得青岛的“老舍故居”是那样的神秘、神圣。
往年曾到过青岛几次,却一直未能瞻仰“老舍故居”。那时,随政界人士赴青岛观光。当官的居多不喜文人墨客,亦多不善吟诗撰文。到青岛只不过是为了:观大海之浩渺,采崂山之灵气,临栈桥之和风,赏建筑之别致,品啤酒之醇香……罢了。
前不久,有幸参加了由青岛市作家协会牵头主办的“全国名家看青岛作家交流会”。期间,专门组织参观了“老舍故居”。偏僻的地方,狭窄的巷道,简陋的居室,平常的桌椅……随着一步步参观浏览,先前的神秘、神圣感逐渐在消失掉。同时,更感到老舍先生的了不起,他的形象更加光辉伟大了。
参观“老舍故居”之后,心潮澎湃,百感交集。想得最多的是:环境条件与创作收获。据讲解员介绍,当年老舍先生居住的这所房子并不是他建造或购买的,而是掏钱租赁的……堪称“寄人篱下”!
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和当时的自然(居住)环境下,老舍先生能够创作出那么多脍炙人口、接地气、正能量的作品,甚至精心打造出了鸿篇巨制《骆驼祥子》,委实令人感佩、敬仰!
至此,猛然想起了司马迁的一段话:“……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;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《兵法》修列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《孤愤》;《诗》三百篇,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。”(司马迁:《报任少卿书》)
诚哉斯言。纵观古今,凡大家名作多是磨难中脱颖而出。被誉为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的《史记》,便是司马迁经受大辟之刑,以腐刑赎身死之后,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的。后来的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,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等等,都是历经磨难而成名著经典的。
俗语云: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”。现在的环境条件比当年老舍先生创作《骆驼祥子》时的环境条件固然好了许多。但是,作为文人或作家要想创作出力作,仍须克难攻坚。灯红酒绿、花前月下……终究酝酿不出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精品,更打磨不出享誉天下的经典。譬如,当今,有许多文学作品曾获得诸多奖项,但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不买账,甚至嗤之以鼻!这等下去,弄出的东西只好陷于“驴粪蛋子外面光”,也只能落得个昙花一现!焉能长久得了?!
笔者以为,新时代的文人作家,还需有古人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情怀,脚踏实地,投入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,披荆斩棘开创天地一片,千锤百炼打造精品经典。收笔于:2019年11月11日凌晨
声明:本文选自《中外文化传媒》